藉非遺光環 優化文旅體驗
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十二個項目,包括承載着小城煙火氣與人文底蘊的葡撻、杏仁餅、嫁喜禮餅及竹昇麵的製作技藝。本澳不少傳統食品的製作技藝,蘊含居民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彰顯美食背後深厚的文化意義,為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金名片注入鮮活動能。
飲食文化是文化傳承重要一環,更與旅遊業息息相關。放眼內地其他城市,美食類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早已探索出成熟路徑。例如四川把川菜烹飪技藝納入非遺後,打造川菜非遺博物館。旅客在館內,可親身體驗烹飪川菜的過程,還可透過互動展了解川菜文化脈絡,成為當地著名旅遊熱點。
又如山東一家企業的糊香食用油製作技藝,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被列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後,該公司所在廠區被打造成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研學基地等,實現非遺保護與旅遊發展雙贏。
觀乎澳門,擁有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官也街等為人所熟悉的旅遊景點,不少人一路觀光一路品嘗杏仁餅、豬肉乾、葡撻等地道小食。如今杏仁餅、葡撻等製作技藝獲評非遺,恰好可吸引旅客來澳深入探索美食背後的文化故事,激發參與製作體驗的興趣。
未來澳門可進一步探索“非遺美食+歷史景點”的串聯路線,打造沉浸式文化旅遊體驗。研究推出“美食類非遺體驗套票”,把非遺美食製作體驗與酒店住宿、景點門票打包整合,提升旅遊產品附加值與吸引力。
要讓非遺項目“活”在當下,借助短視頻宣傳是絕佳選擇。參考《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思路,拍攝非遺美食的製作技藝、傳承人的堅守故事,用生動的畫面吸引年輕群體關注。讓澳門的非遺美食,不僅留存在本地人的集體記憶,更可成為吸引全球旅客的獨特文化符號。
當旅客來澳時,可觸摸非遺技藝、親嘗文化滋味,“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具吸引力。舌尖上的非遺,將煥發更持久的生命力。
春 耕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