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非遺文旅融合 提升旅客體驗
文化局新增十二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包括葡撻、杏仁餅、嫁喜禮餅及竹昇麵的製作技藝。有旅遊業者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既推廣非遺,也豐富澳門文化旅遊內涵,為旅客創造不同的旅遊體驗。該四項食品的非遺製作技藝在本澳面臨不同的現實條件,希望可因應不同技藝情況作針對性部署及推廣,讓更多旅客認識,把歷史文化轉化成經濟效益。
製作餅食成獨特手信
特區政府近日公佈,十二個新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土地信俗、舞龍、舞獅、葡萄牙土風舞、春節、端午節、龍舟競賽、太極拳、葡撻製作技藝、杏仁餅製作技藝、嫁喜禮餅製作技藝、竹昇麵製作技藝,並於昨日起生效。連同本次新增的十二個項目,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已增至二十四項。
澳門旅遊業議會會長胡景光表示,葡撻、杏仁餅、嫁喜禮餅、竹昇麵四項非遺,有深入挖掘內涵、豐富文旅元素的潛力。葡撻及杏仁餅以手信形式廣為流傳,深受旅客歡迎。
有旅遊業界與學校、社會人士合作舉辦葡撻、杏仁餅的工作坊,讓團客參與製造過程。但因製作時間較長,故一般只有停留時間較長的研學團、深度遊、團建團設有相關行程。未來或可把握非遺契機,把相關內涵進一步擴展,做到特色化、精品化。例如旅客除可親手製作,也可自行設計、包裝,製作獨一無二的葡撻、杏仁餅作手信,把傳統手信技藝結合新科技、新設計提升至更高層次。
文化傳承兼經濟效益
竹昇麵作為本澳傳統美食,受居民、旅客認同,但欠缺工場條件讓旅客參與。未來需要對旅客加強宣傳推廣,把傳承歷史文化轉化亦具經濟效益。
嫁喜禮餅屬本澳傳統文化之一,但相關店舖數量屈指可數。他認為需加大力度協助傳承、包裝、宣傳,如當局推出的特色老店計劃,或可為相關行業帶來新機遇。本澳除協助傳承推廣相關技藝,建議可在內容、包裝上入手,在內地市場及國際華人社會加以推廣,讓嫁喜禮餅走向全球。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