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短視頻助力中小企轉型
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二○二五》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逾十億人,人均每天刷短視頻達二點六小時,即每周投入逾十八小時於碎片化娛樂與資訊獲取。本澳中小企能否借熱潮,捕捉商機甚至成功轉型?
短視頻爆發性增長並非偶然,其核心以算法驅動的內容分發機制,精準匹配用戶偏好,實現高效觸達。精準營銷,正是中小企所需。短視頻平台可通過地域標籤、興趣畫像等,把本澳特色商品如手信、文創產品,體驗式服務如工作坊、玩樂場所推送至潛在客群。中小企可透過網紅探店、挑戰賽等互動,吸引旅客“打卡”消費,讓品牌更顯活力。
從本澳自身的發展看,疫後經濟快速恢復,但中小企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提質升級步伐較慢。過去有調研指,制約中小企較大主因,經營管理能力跟不上時代步伐。如今短視頻帶來的數字化浪潮,或帶來新轉機。
機遇背後亦藏挑戰。本澳中小企集中於餐飲、零售與服務業,長期依賴博彩業帶來的客流紅利,數字化轉型意識薄弱,多數停留在臉書或微信朋友圈的簡單圖文推送。短視頻內容需持續的創意輸出與技術支持,如拍攝、剪輯、算法優化,對缺乏相關人才與預算的中小企門檻較高。本澳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導致本地市場狹小,短視頻營銷倘僅聚焦本土受眾,難以拓寛市場,亦難以吸引四方客。企業需具備“走出去”的視野,把內容瞄準大灣區乃至國際市場。然而,語言、文化適應性等問題需時磨合。
要破局離不開資源協同與政策支持。政府或行業協會牽頭,搭建短視頻創作共享平台,提供技術培訓、設備租借甚至內容孵化基金,降低試錯成本。鼓勵與內地網絡媒體合作,引入成熟運營經驗。
短視頻並非萬靈丹,但數字化浪潮下“適者生存”,需要開拓多元渠道。澳門若以短視頻為槓桿,撬動文化、美食與創意的多元形象,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新增長點。
春 耕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