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創業指數(四十六) 商業服務創業者現狀與發展機遇

2018-12-26 18:01:17 201

    創業者在創業前會根據個人興趣、市場調查、專業能力等各方面去評估及選擇進入的產業,以及具體從事的創業事業。自一六年開展《澳門創業指數研究》至今,澳門除了“農漁牧礦原料採集產業”沒有創業者進入,進入“個人服務產業”的創業者比率一直維持在65%以上,進入“商業服務產業”的佔比約2成,進入“製造與建築產業”的比率維持在1成以下。結果顯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在本澳的創業行業中佔絕對優勢,當中又以“個人服務產業”最為集中,包括餐飲、零售和食品等行業。

    本文重點了解第三產業中的“商業服務產業”創業者的特徵、對創業環境的評價,以及在大灣區發展機遇三方面情況。

    創業者較年輕高學歷

    “商業服務產業”一般為附加值較高、專業性較強的行業,包括教育、醫療、設計、諮詢服務等。一八年初公佈的第六期《澳門創業指數研究》結果顯示,19.5%新創企業者選擇進入“商業服務產業”,當中從事醫療衛生(5.4%)、設計/廣告製作(4.7%)、不動產活動及對公司的活動(3.4%)及教育(3.4%)行業的比率相對較高。研究結果顯示,年齡為廿五至廿九歲(30.6%)、教育程度越高、累積工作經驗越少的新創企業者從事“商業服務產業”的比率相對較高。“商業服務產業”往往是知識密集型的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高,高學歷的年輕創業者可能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與專業素養,因此從事“商業服務產業”的傾向亦相應更高。

    此外,“商業服務產業”創業者的創業環境指數為47,未達50之中間水平,三項子指數當中,創業規制/價值指數(54.2)、創業規制/政策指數(42)及創業認知指數(44.7)均低於“個人服務產業”及“製造與建築產業”的創業者。可見,“商業服務產業”創業者認為澳門的創業政策、自己對創業的認知、社會對創業的認可程度仍有待提高,從而導致其對澳門創業環境的整體評價有所不足。

    灣區機遇促產業轉型

    “個人服務產業”和“商業服務產業”兩者雖同屬第三產業,不過在創業門檻、競爭程度和市場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調查結果顯示,創業者選擇進入的產業類型集中,新創企業者集中進入“個人服務產業”中市場門檻較低、競爭較激烈的餐廳(26.2%)、零售業(21.5%)和食品(11.4%)等行業。從市場影響力而言,大部分新創企業者的市場影響力均較低,包括63.4%屬於沒有影響;29.9%影響輕微,這與創業者集中進入低附加值行業或有較大關係。

    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長特徵的“商業服務產業”,可能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澳門經濟結構正處轉型階段,特區政府多次強調推動創新驅動型產業發展及經濟適度多元化,因此,政府部門和機構可在評估當前行業環境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更多創業者進入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商業服務產業”,並增加對知識型、科技型、創新型產業經濟的支持,發揮創業者的優勢,促進本澳的產業發展和轉型。

    此外,調查顯示,58.6%“商業服務產業”創業者表示願意日後在廣東省創業或將現有生意擴張至廣東。如前文提及,“商業服務產業”的創業環境評價相對較低,或與該些創業者受澳門自身大小所限、市場狹窄、資源獲取存在困難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將為澳門“商業服務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澳門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環,融入大灣區後將可能獲得更多材料、技術、人力方面的資源,拓展經濟腹地。“商業服務產業”創業者可把握此機會,積極參與大灣區交流建設,與大灣區的合作夥伴互通有無,最終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易研網絡研究實驗室總監 張榮顯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劉丁己

   來源:澳門日報